近年来,云南省镇康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院坝“小协商”议题在一线征集、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通过院坝“小协商”活动的长效开展,将每一件纠纷、每一个热点通过协商共议形成共识,达成和解,促进边境“大治理”有序推进。
院坝“小协商”促进法治宣传
为解决边寨民族村普法问题,镇康县政协组织这两个边寨民族村一起召开一场以“开展双语普法护航幸福边寨 建强宣传队伍弘扬戍边精神”为议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县政协委员、各利益方代表及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大家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热烈讨论,协商解决办法。
经充分协商讨论,会议最终达成三项共识: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双语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边境群众法律意识,营造出“学法、懂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整合组建文化宣传队伍,盘活边地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发挥好群防群治作用,增强“村是堡垒、家是哨所、人是哨兵”的防控理念,引导边境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强化边境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院坝“小协商”助推强边固防
2023年6月20日,在中缅边境121界桩附近的南伞边境派出所茶山脚自然村抵边警务室的小院内,驻地民警、村组干部、基层群众代表和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文明办等有关部门领导齐聚一堂,一场别开生面的“边寨协商”议事会议正如期举行。
“茶山脚自然村部分群众参与偷越国(边)境及帮助他人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行为,严重阻碍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步伐,不仅有损边疆形象,还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坏影响……”县政协委员马杰同志直指商前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普法强基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边寨的协商意见。
南伞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张正良指出,茶山脚自然村与缅甸果敢山水相连,辖区内边境线长2.7公里,是镇康县最抵边的自然村之一,边境形势错综复杂,管边控边压力巨大。2023年一季度,茶山脚自然村累计查处偷越国(边)境及帮助他人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活动4起6人,影响极其恶劣。张正良建议,采取边境派出所党支部和茶山脚自然村党支部“支部+支部”的“警地联创”机制,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快速联动、齐心协力的党建引领强边固防工作格局。
“我们都是收信人。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就是我们的职责,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树牢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教育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南伞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刘国兰强调。
“总书记这样说,我们就要这样做。每个边民每年都领取国家发给的2500元边民补助,不能吃着共产党的饭,砸了共产党的饭碗,党支部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放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上……”村民代表沈合平表示。
通过归纳协商意见后,19名协商主体通过举手表决一致达成了建立警地联创工作机制、共建宜居宜业和美边寨的共识。
院坝“小协商”解决遗留问题
2022年8月,县政协聚焦傣族寨自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短板弱项,召开了“打造乡愁水韵 助力乡村旅游”协商议事会议,达成了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特色旅游迅速“走红”,引得各方游人纷至沓来。看着逐渐“火”起来的傣族寨自然村,与之毗邻的和平新村干部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自身优势充满自信和期待。然而,要实现两个毗邻村寨融合发展,并非一拍即合、顺理成章之事,和平新村于2014年从凤庆县小湾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到此,全村76户345名群众多以彝族为主。对于两个村子而言,一边是背井离乡的库区移民,一边是割田让地的本地居民,由于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的差异,导致村民群众来往甚少,纠纷常发,矛盾突出,积怨已久。
为切实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镇康县政协凤尾镇“建睦邻村寨 兴和谐家园”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在和平新村同心广场举行,大家在发言中说:“傣族寨自然村还存在资源空间受限,需要把旅游线路进一步延伸到和平新村”“把和平新村3D墙绘、景观栈道、儿童娱乐沙滩、村史室、彝族特色美食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与傣族寨抱团发展,河道景观贯通两个村”“村子周边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建议开展人居环境联合治理,纳入村规民约管理”“涉及重要决策双方乡村振兴理事会要共同商量,重要信息要互相通报,如我们和平新村过彝族火把节要邀请傣族寨自然村的傣族群众参加,傣族寨自然村过傣族泼水节也要邀请和平新村的彝族群众参加”“建立联合护村巡逻队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做到和谐相处、共建和美家园”两个村寨干部群众代表纷纷提出建议,实实在在出点子、谋发展、议治理。
经23名协商主体现场表决,一致达成构建乡村旅游抱团开发旅游线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一体”推动机制,创新重要事宜双边乡村振兴理事会“双向”协商机制,深化基层治理人居环境“联治”、社会治安“联防”、普法强基“联推”的“三联”工作办法等3项协商共识,近10年历史遗留问题终于找到了“解锁密码”,两个村子随即开起了携手发展、共创和美的“破冰之旅”。
院坝“小协商”提升治理质效
2022年11月16日,一场以同心共建绿美边寨为议题的“协商在基层”协商议事会议在南伞镇白岩村文化广场举行。由南伞镇“协商在基层”协商议事会议成员、利益方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30余名人员组成的协商主体,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有效机制,助推白岩村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建言献策。
白岩村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和绿美村寨建设中,存在新兴产业量小质弱、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乡村治理水平不高、村民守边护边责任意识不强、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不足等问题,为突出“边”的特点,聚焦民族团结进步,广泛凝聚共识,持续擦亮“边寨协商”品牌,提出探索建立生态产业共举、平安村寨共建、民族文化共融“三项机制”的协商意见,实现建设好美丽家园、守护好神圣国土、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目标。
协商议事会议成员和各利益方代表围绕《建立生态产业共举、平安村寨共建、民族文化共融“三项机制”,同心共建绿美边寨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协商发言,最终达成三条协商意见。一是建立生态产业共举机制,打破行政隶属和民族界限,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盟化澳洲坚果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建立平安村寨共建机制,打破地缘户籍和民族界限,构建“党组织+农村网格+村民戍边轮值联防+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化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建立民族文化共融机制,打破异元文化和民族界限,构建“民族文化繁荣共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情化融合发展体系。
“我认为这种由县政协搭台,县级各部门、各方代表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共建等方面探索助推白岩村未来的发展有效机制的协商很接地气,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让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同时,也为我们村两委破解了边境地区基层治理难题。”白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穆文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