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明荟:司法为民路上的追“枫”者

石桂琼
2024-10-21
来源:云南法制报(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报送)

双江县勐库是远近驰名的茶乡,茶企茶农众多,随之而来的各类涉茶矛盾纠纷突出。2020年6月,自俸明荟到勐库法庭工作以来,她立足勐库法庭辖区茶叶资源和多元民族文化实际,创新工作举措,独创“四杯茶”调解工作法,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双江样本,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图片


追梦人 赢得辖区群众好评

2009年,俸明荟进入云南民族大学就读。2017年,俸明荟走上审判席。如今7年过去了,她对司法事业的热爱有增无减,尤其是在肩负临沧市人大代表职责后,她更是充满干劲、信心十足。

自2020年担任勐库法庭副庭长以来,作为法庭负责人的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勐库法庭辖区范围广,案件类型多样,她热情接待当事人、用心办案、组织人员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因业绩突出,廉洁自律,勤勉敬业,她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诉前调 让公平高效真实可感

“法官,太感谢您了。本来以为起诉到法院后至少要几个月才能把事情解决,没想到会这么快,半天不到我就拿回了茶叶款。”案件圆满解决后,当事人张某激动地说道。

事情要从2019年5月说起,毕某先后多次向张某购买了价值6万余元的茶叶,但仅支付了1万元茶叶款,剩余款项经张某多次催讨都未要回。眼看自己的辛苦钱要打水漂了,无奈之下张某只好来到勐库法庭求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了解案件情况后,俸明荟巧用诉前调解程序,“背靠背”与原、被告进行沟通,并就案件争议问题展开实质性谈话,对当事人的诉求进行剖析,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原、被告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并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

司法公正,民心所愿。如何让群众享受到“零距离”“零成本”的诉讼调解服务,俸明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接地气 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澜沧江、小黑江相交相融,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境内居住的23个民族的群众孕育了和谐共生的多元民族文化。作为双江县人民法院的傣、汉双语法官,俸明荟将巡回审判与双语普法相结合,深入民族村寨,把“法言法语”转化为民族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土话”,主动为群众提供“送法上门”服务,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今年初,顾某一纸诉状将舅舅鲁某告上法庭,请求判令鲁某继续履行二人签订的茶地租赁合同。

2013年6月,鲁某与顾某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将自己的茶地租给顾某,租期至2028年。近年来,鲁某看同村人做茶叶生意生活越来越好了,遂想收回茶地自己经营。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后,考虑到鲁某系傣族群众,汉语水平有限,无法完整陈述自己的意见,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沟通无障碍,俸明荟邀请特邀调解员、村委会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调解。

“你们本是舅侄,不应太计较个人得失而闹得不和……”俸明荟交替使用傣语和汉语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

“小马庭长,今天我家杀年猪,晚上还请了打歌队来庆祝,想邀请您来我家吃饭。”

“感谢您啊!没有您,我家的茶叶款也拿不回来。”

“小马庭长,明天约上你们同事来我们寨子过泼水节,感谢你们经常来给我们讲法律知识。”

“小马庭长”是勐库镇群众对俸明荟的昵称,每年泼水节、火把节期间,俸明荟都会接到很多民族群众发出的邀请,与民族群众亲如一家。


四杯茶 让法韵茶香护万家和睦


“跟我到法庭说理去!”一起离婚纠纷的当事人推搡着走进法庭,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眼看冲突愈演愈烈,俸明荟赶紧引导当事人到“鲍卫忠群众工作法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原来,因丈夫长期酗酒,对家庭和孩子不闻不问,妻子无法忍受,一气之下才闹到法庭。像往常一样,法庭干警没有急于做调解工作,而是询问了二人的基本情况,和他们聊起了家常。一上来就说案情,反而容易引发争吵,导致双方矛盾升级,但斟上一杯茶,让双方边喝边聊,缓和气氛,才更方便开展工作、化解矛盾。不到四杯茶的功夫,二人的怒气就消了大半,法庭干警这才正式开始调解。

“我没想到,本来是要到法庭说理的,但在喝了几杯茶后我们两口子的矛盾就解决了。”事后,双方当事人说道。

俸明荟创造性将制茶、泡茶、喝茶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司法理念,与调解方式、方法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四杯茶”司法调解品牌。一杯消消气、二杯说说事、三杯谈谈心、四杯握握手,将制茶说情、泡茶说理、喝茶说法贯穿矛盾调解全过程,切实做到“矛盾不出庭”。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枫”去。俸明荟说:“作为一名法官,我自身的能量很小,但借助法院这个大平台,在办理案件中能帮助到一些人,把司法温度传递出去,我所做的一切就有价值。”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