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强基| 云县水磨村 民主管理出实招法治乡村更美好

云县司法局法治宣传股
2024-10-14
来源:云县司法局
云县爱华镇水磨村位于云县城南边,距离爱华镇政府(县城中心)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4421894人。云临高速公路纵穿全村,云临高速、云凤高速在村内交汇互通,村脚下罗扎河蜿蜒而过,属低热河谷坝区,村民们沿河沿路聚居。作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因为打架斗殴、盗窃、赌博、吸毒等各类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水磨村一度成为人们口中的“小偷村”和藏污纳垢的代名词,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问题村”“头疼村”。2004年,村“两委”换届后,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带领下,水磨村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以民主自治、依法治村为切入点,不断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发展。20069月,水磨村被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民政厅命名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0712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创建成果巩固提升,现在的水磨村已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十星村”,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典范。



图片
图片


坚持大小事务一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民主建设不断走深走
水磨村“两委”一直秉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内重大事务坚持做到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并进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村内再小的事情也都坚持进行集体议事。

水磨村,因历史上水资源丰富,且在水边建有磨面坊而得名。2004年,新上任的村副支书杨宇说“乱,归根到底是穷,如今的水磨名不副实,沟渠不通,严重缺水,春耕都下不了种。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但现在路也不通,怎么富?”于是提议召开村民大会,听民意、集民智,共商此事。后来全村7个村民小组出钱出力共投入资金97.5万元铺筑进村入户水泥路5.8公里,成为全县第一个户户通水泥路的村子;建成43米渡槽1座,支砌三面沟246米,发动群众投工1986个,修复沟渠6条,使水磨村又恢复了昔日的到处都是水的“水磨”。

路通了,水有了,接下来就是要考虑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的问题,村民们通过集体讨论决定,立志要共同把水磨村的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通过反复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们最终一致决定充分利用罗闸河两岸沙土地资源优势,在每年的水稻收割后进行当地称为“洋芋”的马铃薯种植。当年,洋芋就获得了大丰收。望着成堆成堆的洋芋吃也吃不完、卖又卖不出去,村民们心里苦,村干部们心里更苦。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年,村民们通过集体商议后成立了洋芋专业合作,由合作社与客商签订订单,并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种子购买、调运及收成后的售卖,品种不一致、价格不统一、销售不出去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每年从水磨村销售出去的洋芋保持在5万吨左右,全村仅凭种植洋芋收入每年在800万—1000万元左右。村民们通过商议,在每年的洋芋丰收期还办起了水磨村“洋芋节”,吸引外地客商和久居城里的人们前来亲身体验挖洋芋的辛苦、快乐,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这里,还可以到品尝到地地道道的“洋芋全席宴”,每年洋芋节期间到这里进行乡村体验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有效带动了全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垂钓、采摘等各种特色的“农家乐”。目前,全村各种农家乐累计达30余家。

水磨村践行“四议两公开”屡见成效,而“一事一议”村民公决工作法也同时在这里落地开花。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村民们“钱袋子”逐步鼓起来后,建盖新房、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工作被提上了村民们的议事日程。通过村民共同商议决定,村民根据自家条件,逐步启动新家园及建设,并共同约定,所建盖新房的位置、占地面积、外观风貌等必须符合土地法规和村内整体规划。极少数农户不按照约定情况进行设计和建盖的,村民监督委员会第一时间给予制止,并督促指导其进行了整改。目前,全村442户农户有354户已经重新建盖了新房。由于村组内的环境卫生无专人保洁,垃圾无人清运,村内一度垃圾遍地。村民们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决定定期开展“卫生户”评比,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多个垃圾投放点,每个村民小组每周固定时间由村民集中开展一次公共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每户人家每年出资50元垃圾清运费,由村委会雇人定期对垃圾投放点的垃圾进行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现在,走进水磨村,再也看不到曾经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场景,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干净整洁宜居的乡村画面。
2009年,村内自来水管爆裂导致全村停水四天,村干部多方协调未果,修吧,老化的水管今天这里修好明天那里坏,换吧,大笔的资金没有来源,如果等政府拨付资金更换那就得有项目支撑,而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到缺水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段学兰支书辗转难眠,心想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自己的事情还得靠自己解决。于是她果断提议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商议,由全体村民共同出资解决饮水问题。她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最终筹集资金69万元对全村的自来水管进行了彻底更新,饮水问题得以迅速解决。村支书段学兰表示:“村民集体议事、共同做事成为水磨村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




图片
图片


坚持基层党组织体系网、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全面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水磨村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将各类社会风险隐患和16项社会治安治理要素纳入网格进行管控,依托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大调研、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坚持用网格网住矛盾纠纷、网住坏人坏事,网住特殊人群,对网格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日排查、周报送、月调度、季研判,做实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对象底册台账,落实“一人一策”服务管理措施,对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对象行为每天的动态全掌控,落实“九个”包保责任,对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成为了无命案、无刑案、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黑恶势力、无赌、无毒村、无邪教、无非访、无讼、无重大矛盾纠纷的“十星村”。
2018年,云凤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启动,涉及水磨村征地拆迁约300亩。“征地拆迁,前期的思想工作是关键,只有耐心倾听被征地对象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项目才能顺利推进。”支书段学兰如是说。当村民周某和李某因被征土地的权属闹起来的时候,调解员及时介入,联合各部门,从土地来源开始查证,综合各种历史因素,把这件纠纷化解在了村级,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2023年初,云县启动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水磨村涉及征地200多亩,项目启动至今征地工作基本结束,在这过程中未发生过一起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
“以前水磨村是出名的小偷村,矛盾纠纷多得调解不完,今天不是这家东西丢,明天就为一点田边地角大打出手,有的矛盾拖久了之后就很容易发生民转型、刑转命。自从推行两网融合机制后,水磨村的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矛盾发生率也在逐步下降,2023年初至今全村仅有矛盾纠纷2件,且都在村级就成功调解了”,爱华司法所所长马德芳如是说。



图片
图片


坚持法治规范引领,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水磨村坚持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作用,坚持以法治文化阵地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建立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淳化民德,凝聚人心。
村民杨某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好吃懒做,啥也不干,村里其他人都富起来了,就他家还住着破旧的小木屋,过着吃一天算一天的日子。支书段学兰说“看着都心急啊,他家门槛都要被我们踏破了,唱红脸的唱白脸的都有,宣传政策苦口婆心,后来总算动起来了,我们欣慰得就像家长看到孩子有出息了一样,这几年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都会有收获。”此后杨某家成功脱贫摘帽,从“一穷二白”到现在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


如今的水磨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依托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纷纷种植蔬菜、柑橘、红提等。组织全村442户种植农户组建了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依托,充分发挥外引市场、内联农户的作用,实行统一优质良种、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五统一”生产模式,履行“一服务一沟通一销售”职能,搭建了“种植扶持统一收购”的产业链。引进云南省农昌公司合作项目,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订单农业模式,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现在的水磨村,在1个党群致富联合体、2个产业协会、7个新农村理事会、32个新农村联合互助组、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除了洋芋、蔬菜等产业外,还发展高优蔗园400余亩、香糯芒果500余亩、泡核桃530亩,有养殖大户30户,全村共发展个体经营户50多户,第三产业年人均实现增收在500万元以上。之前因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差的劣势,如今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优势。
“没事收集民意,有事大家商量”成为水磨村的行事准则,不管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四化”工程,还是为了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而组建的水云间、凤凰2个文艺演出队,抑或举办大家喜闻乐见的“洋芋节”“芒果节”等,都在“一村一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写入了水磨村的村民自治章程以及村规民约之中,处处彰显法治色彩。17名“五类人员”(村干部、法律明白人、驻村辅警、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引导作用,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早化解,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构建“多中心合一”的一体化实战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模式成效显著,纠纷调处率和成功率都达到了100%,是远近闻名的“十星村”。村民张袁华表示,现在的水磨村是干部廉洁勤政、群众遵纪守法、邻里团结互助。他同时表示,如今的水磨村就是我们全体水磨村民心中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经济发展、山清水秀、家园幸福的“富春山居图”景象。


图片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