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4月26日,镇康县南伞镇康宁社区居民李志红一早就收到了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张某已将欠款2万元归还。
2022年3月,李某红借给张某2万元,然而到了约定归还的日子,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张某。为此,今年2月,李某红找到南伞边境派出所“石榴籽”调解室申请调解。“当时只是想试一下,没想到通过派出所民警和工作人员进行调解,钱很快就要回来了。”
有纠纷找“石榴籽”这一习惯正在南伞镇康宁社区形成。2022年开始,南伞边境派出所推动落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村两委“六调联动”和“律师进所”等举措,充分利用好“傣、苗、佤、德昂”等少数民族解纷资源,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
“六调联动”全过程参与调解
乡邻有纠纷,亲朋有欠债,农产品买卖有矛盾......南伞边境派出所通过搭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平台,落实“六调联动”和“律师进所”等举措,矛盾纠纷发生后,调解员迅速介入全程参与调解,50%以上纠纷调解都是如此调解。
2023年11月6日,同村的李某与穆某因狗将鸡咬死后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民警到达现场后试着与双方进行沟通调解,发现矛盾的关键点在于穆某饲养鸡的赔偿价格上,穆某称:“我的鸡是珍贵的土鸡品种,必须要200元一只的赔偿。你们派出所知道这是什么鸡?我要看你们警察是怎么定的,赔偿不了我就到法院起诉......。”
民警陈一崧被当事人的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意识到在这起案件中,合理确定鸡的价格无疑是“解题”的关键。在经历走访调查、询价问因等前期工作后,邀请“六调联动”成员在警务室“石榴籽”调解室进行协商,通过法律的宣讲和事实的说服,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握手言和。
进村入户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
“哈哈哈,签完字了吧,在村委会调解一天,天都黑了,我可回家吃饭喽!”孙大爷戴上帽子,乐呵呵地走出村委会。
“土地者,民之本也”。一个月前,军弄警务室社区民警谭洪可来到甘塘村,受理并很快调解好了王先生与孙大爷的土地承包纠纷。“送调解服务到村寨真的很方便,纠纷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王先生说。
军弄地广人稀,离警务室最远的村组单边车程就要2个小时。为更好的满足群众法律需求,2023年3月开始,南伞边境派出所联合相关部门将“石榴籽”调解室延伸到各村委会41个村组,每个村组设1个工作点。每周通过入村走访将矛盾纠纷摸排调解和法律宣讲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做到“让警车多开动,让群众少跑路”的工作目标。
“云端”调解 打破时空限制
近日,125警务室进行了一场“云端”调解——当事人一方在山东省菏泽市,一方在南伞本地,仅通过视频形式参与调解。最终,欠款方承诺将所欠的10万余元分期付清。“真的太方便了,免除了我们一大笔路费,更节省了我们的时间成本。”一方代表感慨道。
近年来,镇康县工业园区高速发展,劳务纠纷有所增加,涉事双方不在当地,往来调解和起诉成本普遍偏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调解纠纷、降低调解成本,成了困扰“石榴籽”调解室民警“心头事”。
“石榴籽”调解室践行“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的理念,联合相关部门把“手机+视频机顶盒”的可视化技术布置到每个警务室。“不管当事人在哪里,只要一部手机,身在调解室的民警和调解员就可以对双方进行调解。”康宁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一江在向调研组介绍时说。
“石榴籽”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走访群众2600余人,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受教育群众10000余人;与地方综治、司法等部门签订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协议机制6份,开展定期会商研判12场次、矛盾纠纷联合调处28次,涉公安矛盾纠纷调处效率达100%;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