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沧源县单甲司法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回信精神指引方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们都是收信人的担当,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注入法治新动力。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紧密结合边疆少数民族特色,在把握边境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不强、法治意识欠缺等特点的基础上,紧盯治安案件多发、流动和外出务工人员多的自然村组等重点区域,突出特殊人群、关键群体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精准普法。利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群众赶集日、走进校园等方式,深化“汉佤双语”普法形式运用,增强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的吸引力、渗透性,让群众真正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激发基层治理体系中村级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的作用,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形成普法宣传教育“动车组”效应。近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2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2万余人次受到教育。
——加强矛盾纠纷化解,促进边境和谐稳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维护好民族团结”的殷切嘱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排查研判辖区内矛盾纠纷,针对矛盾起因、涉及范围、处置难度、发展趋势等分类施策,对一般民间纠纷及时深入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劝解疏导,做到小问题、小矛盾快速解决、不留隐患;对时间跨度大、涉及问题多、短时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健全并运用联调联处机制,组建工作专班盯住抓、跟进推,有效防止纠纷事态扩大升级、杜绝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发生。近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293件,调解成功率98%;辖区内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和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边境安全稳定发展基石得以进一步巩固。
——加强法律服务保障,解决群众所急所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将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群众关心的“天大的小事”贯穿履行司法行政职责全过程,以优化便捷提供法律服务为抓手,增强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满意度。充分发挥“乡村法治通”机器人等,引导指导群众学会通过互联网、网络媒体等渠道,足不出户在线获取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等便捷高效法律服务。目前,单甲乡及6个行政村已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全覆盖,有效补足了农村法治资源欠缺、法律服务力量不足的短板。
——加强“两类人员”管控,法德并进规范帮教。着眼增强“两类人员”监管帮教实效,在因人施策、分类施教基础上,常态做实定期跟踪、实地走访,实时掌握“两类人员”思想、生活、工作动态和遵纪守法情况,融合多样化监督帮教措施,用心用情用力真诚帮教、纾困解难,鼓励引导其重拾信心、重振精神,以积极乐观、勤奋进取的态度融入社会。近年来,辖区未发生“两类人员”再犯罪情况。
——加强法治阵地建设,厚植法治文化土壤。围绕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等因素,打造一批集法治文化、法治宣传、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法治宣传阵地。加大资金投入,在嘎多村、安也村建成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学到法律知识。同时,不断融合党的创新理论及法治文化知识的传播载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理论和法律法规融入漫画、法律小故事、二维码等传播载体中,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轻松学法,着力夯实农村普法宣传阵地,打通到普法宣传服务基层群众。